而《活人书》亦以此为表里言之。阳明表热口渴,用干葛汤。
医反下之,动数变迟,膈内拒痛,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短气躁烦,心中懊,阳气内陷,心内因硬,则为结胸,大陷胸汤主之。若膏粱积热,非升麻清胃汤不能宣扬肠胃积热,故清热化,必用余化此汤,加山楂、槟榔;若食肉多,再加三棱、阿魏。
另有发汗,已热气已泄,反发黄者,非瘀热发黄,当于寒湿中求之。 若见阳明症,则以此方升发。
外感不语,即噤口伤寒也,世有其症,无其书,故补注之。少阳中风,耳无闻,目赤,胸中满而烦,若吐下之,则悸而惊。
传至阳明之经,则不恶寒,便不宜发表。 病五六日,但头汗出,身无汗,际颈而还,小便自利,渴饮水浆,此瘀血证也,宜犀角地黄汤、桃仁承气汤。
此因同散阳明血热之药耳。葛根栀子豆豉枳实甘草酒湿之热,积于肠胃,必发黄发热,此方以栀子豆豉汤,加枳实、干葛,则宣发阳明湿羌活防风白芷苍术川芎甘草风湿伤太阳,发热发黄,脉浮无汗,仲景用麻黄汤。